来源:人气:461更新:2024-11-27 12:30:02
1905电影网专稿 毋庸置疑,电影《好东西》是过去一周电影市场中,话题热度最高的影片。
尤其是影片在豆瓣拿下9.1分的开分成绩,并一直保持至今,成为2024年口碑最高的剧情电影。
口碑加持下,影片首周票房超1.5亿。平台每天对其预测票房从最初的4.31亿,短暂的降到3.61亿,如今又连涨3天,涨到5.52亿。
这一票房成绩虽然称不上大爆款,但相对于前作2.6亿的《爱情神话》,以及近期影市其他电影的票房表现,《好东西》市场反馈非常不错,远超预期。
只是在上映前,预售票房和想看人数都不行时,导演邵艺辉曾在微博感叹,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。
诚然,相较于豆瓣的神作高分,在男性网友居多的虎扑站内,《好东西》的评分仅有5.5分(开分时为5.1分),页面下几乎是一星和五星的评论交锋。除此之外,另一个平台“知乎”的评分推荐则从61%降至52%。
在几个极端的平台评分中,有人真心的喜爱着,也有人觉得被冒犯,那么对于《好东西》而言,它的破局在哪里呢?
《好东西》受众很直观
在大众认知里,《好东西》受众集中在女性观众身上,真的是这样吗?
从猫眼专业版上的数据显示,确实如此,女性观众是电影《好东西》的核心。这一数据接近今年的另一部女性题材影片《出走的决心》,而该片评分在豆瓣也一度涨至9分,如今则保持在8.9分。
电影《好东西》被很多人评价是中国版《芭比》,但我们两者进行对比,《芭比》的男性观众占比更少,观影人数中,男性仅占25.4%。同样,《芭比》在虎扑的评分仅4.6分,豆瓣也维持在7.9分。
电影《好东西》聚焦在王铁梅(宋佳 饰)、小叶(钟楚曦 饰)和王茉莉(曾慕梅 饰)三位不同阶段、不同年纪的女性生活,讲述了她们在都市生活中,在不同情感关系中逐渐成长。影片讨论了当下女性热点话题——深夜被男性尾随、拒绝月经羞耻、单亲母亲、容貌焦虑……
这一系列内容的衍生,在影片开启点映之后,“女性话题”成为影片热议的关键词,甚至有#好东西 母系社会#、#好东西 新的女性叙事#、#自信男生看好东西不会破防#等相关话题冲上热搜。
这一议题的输出,间接导致了《好东西》陷入“精英化”的怪圈。
从数据显示,《好东西》的观影人次主要集中在生活在一线城市的95后女性观众。其中,25-29岁的观影人次占比高达28.3%,白领占比高达57.53%。
我们能注意的是,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多数刚步入工作5个年头左右,恰是处于建立社会人格的阶段。通常这一群体在思想层面更有想法,用大家过往的玩笑话表示就是“尚未被社会磨平棱角”。而00后群体(20-24岁)紧随其后,占据26.49%。
从猫眼的画像偏好强弱度来看,这两个年龄层是影片的优势群体。
但这一数据和《出走的决心》截然不同,后者的优势群体集中在40岁以上(24.53%)和25-29岁(20.34%)的女性。
之所以会造成这一数据分布很大的原因,或许是电影原型苏敏阿姨的年龄段带来的社会影响。相反,从故事取材,以及呈现风格都相对童话的电影《芭比》,则更受95后和00后的偏爱。
这进一步证明了《好东西》在各类传播以后,核心观众仍停留在一二线城市,且接受过女性主义,或者自认为了解女性主义的观众。
正如电影那句台词,“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啊?”
《好东西》破局何在?
破圈,是每部电影都在反复讨论的话题。尤其是对于当下的《好东西》而言,该如何打破呢?
《好东西》在官宣时,一直强调影片是“《爱情神话》平行篇”,强IP属性的联动,能给影片带去了足够的基础盘。
《爱情神话》同样有不少两性观点表达的地方,或是因为以男性作为主角的因素,或许吴侬软语的沪语加成,其观点输出相对更温和。尤其是在上海元素的加成下,让《爱情神话》成为一部 “上海神话”,单在上海就拿下了超1亿的票房成绩,实现单体城市票房占比近50%。
《好东西》虽然同样发生在上海,但以沪漂为切入口,弱化城市概念,强化观点输出之后,目前上海单体城市票房收益虽然依旧位列第一,但于第二的北京并没有出现断层现象。
当然,随着影片后续的长线放映,上海能否为《好东西》助力票房后劲,仍有可观察的窗口。
只是就上述数据而言,《好东西》的第一缺口,或许能把目光放在《出走的决心》上。
目前《好东西》的票房主要集中黄金场场次(18:00-21:00),而《出走的决心》除了黄金场之外,高效场(13:00-18:00/21:00-22:00)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,甚至低效场(9:00-13:00/22:00-23:00)的票房远高于《好东西》。
只是我们不能忽略,《出走的决心》的表现是经过了一个上映周期的总结,对于刚上映不过一周的《好东西》而言,仍有空间。
《出走的决心》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市场表现,很大程度源于其受众年龄层较高,有更多非工作时间走进影院的机会。
在过去很长时间里,除了让00后走进影院,如何让70后回到影院,也是一直探寻的话题之一。
《出走的决心》除了与原型人物苏敏相关年龄因素之外,电影打出“带妈妈去看”这种有强购票导向的话题,让一部分观众主动带母亲入场,甚至在电影前期就有 “姜武演得没我爸好”之类的话题出现。
而这种情况同样可以平移在《好东西》身上,《好东西》虽然没有明确对应的同年龄段事件,但是聚焦女性的各类话题,并不是单一年龄段——影片以当下都市生活的情感关系为支点,讲述的是女性生存的普世价值。
如果跳出电影范畴,把目光落在中年观众身上,我们能从他们的电子榨菜出发——短剧。
据光明日报,有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显示,在其调研的1022名短剧和微短剧用户中,约有一半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,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12.1%。
这类短剧通常会有几个相似的标签:玛丽苏、爽剧,只是有点土味。
回到《好东西》身上,其实影片塑造的也是一个理想中、不太真实的世界。特别是影片一开场,就以“男性结扎”“我们(男性)已经占据了太多性别红利”等话题作为笑点,几乎是全年龄段都能触达的话题点。
在影片点映之后,不少观众则认为该片是“女性主义爽片”。只是如何将这个“爽”变得更通俗,或许也是影片在传播中需要关注的。
只是影片从第一支预告开始,就以性别概念锁定了影片的基础盘,在后续传播中,或多或少被其所限制。事实上,而电影本身较强的喜剧类型并没有被传播出来,即便影片在票务平台的海报上打出“爽爽爽,笑笑笑”,但依旧因为前期的宣传,或多或少阻碍了影片后续的可能性。
就目前而言,一切的复盘对于当下的《好东西》都为时过早。
只是影片该如何利用现在的舆论,变成自己传播的优势,在打破平台约束的情况下,获得更多可能性,才是值得关注的。
从去年暑期档《芭比》的2.52亿,到今年中秋档《出走的决心》长线拿下的1.23亿,再到如今的《好东西》,我们有理由相信,当女性导演的表达集体出发的时候,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去打破。
只是目前这些影片的票房天花板还在3-4亿左右。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,贾玲用自己的品牌价值,带来一部《热辣滚烫》,或许在未来,这类电影越来越多,能真正覆盖更多观众的情绪价值。